风起风停,市场总是瞬息万变。作为无人零售的业态之一,曾经炙手可热的无人货架,如今却频频遭遇“滑铁卢”——
七只考拉、gogo小超、豹便利等无人货架创业公司陆续爆出撤点、裁员、倒闭的消息;“头部企业”也不太平,猩便利被传遭遇资金问题,将撤离亏损大的城市,累计融资超过5亿元的果小美也陷入停运风波,被传在多个城市的业务已停滞且仓库清空;另外,小e微店和每日优鲜便利购近期也因点位(网点位置)竞争陷入“偷货柜”的口水战。
不过才半年,蓝海就变成了“血海”。业内普遍认为,资本过度追捧、企业烧钱盲目扩点位、没有清晰盈利模式是造成无人货架行业“早衰”的原因。据不完全统计,前后至少有50多家创业公司进入无人货架行业,十几家头部玩家的融资总额超过了30亿人民币,阿里、腾讯等巨头也相继入局。
资本大批涌入后,整个行业都被拖入快速扩张的泥潭。去年下半年,无人货架企业当中,点位数最多的也不过才3000多个。但到了年底,这个数字就翻了几番。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11月底,无人零售市场中开放货架累计落地2.5万个左右,但整体市场规模仅为3亿元。疯狂铺点背后,大量不合格的点位上线,运营收益不理想,融资无法持续,资金链条断裂,洗牌潮也随之而来。
而被现实狠狠浇过一盆冷水之后,这个“发烫”的行业和资本才终于静下来,算了一算账。在很多无人货架企业最初的理想化预想里,商品丢失、盗损率可以控制在5%-10%,但实际运作中却远远超过这个预期,盗损率高达30%-50%。而此前被看好的办公室应用场景,实际上规模也十分有限。杭州一家无人货架企业曾调研,整个杭州员工在50人以上、以80后、90后员工为主的企业只有3000家;而即使在上海,有1200栋写字楼,4000万白领,潜在终端容量也只有10万个。此外,标品利润低、流水不足、配送成本高企等种种因素,也让这门看上去很美好的生意,实际上浑身充满“痛点”。
从快速发展到“急刹车”,无人货架短暂的辉煌令人唏嘘,说到底还是因为整个行业过于急功近利和短视,正如业内人士评价的一样,像一头“被强行推上了风口的猪”。实际上,无人零售借助技术发展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,但其背后所应遵循的商业逻辑其实并未大变,零售的本质始终是围绕成本和效率这两个核心,通过精细化运营做好降本和增效。脱离了这个本质,自然难免要被献上一首《凉凉》的。
不过,现在就对无人货架未来走向“宣判”还为时过早。或许大潮退去之后,才是这个行业自省、变革和重生的开始。